在电子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人事档案工作,同样紧跟时代步伐,全国各国企事业单位都在逐步落实档案数字化进程。那么,档案数字化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
档案数字化重要性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很大的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虽然档案数字化前期的工期长、工作量大,但是一旦所有在库档案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这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不仅仅在档案的查借阅上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方便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档案数字化重要性
其次,实现档案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护原始档案。毕竟档案作为纸质材料,虽然所有档案室都严格按照“十防”标准进行管理,但是不可能100%保证每份档案的安全。将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上传至特定服务器储存,减少原始纸质档案的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最后,档案数字化重要性还体现在落实国家政策上。我国档案工作一直在倡导“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信息化战略,这也是大势所趋。当前大多存档机构的档案数字化率低,还是因循守旧、没有做到档案资源整合。实现档案数字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档案数字化重要性和意义,不仅仅可以提高档案的工作效率,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更是国家对档案工作支持的具体体现。
档案数字化是将纸质档案等传统载体的档案通过扫描、拍照、转录等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格式并进行存储和管理的过程,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快速检索:数字化后的档案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索引。用户可以利用关键词、日期、文件类型等多种检索条件,在短时间内精准定位所需档案。例如,在一个拥有海量档案的大型企业档案库中,以往查找一份纸质合同可能需要人工翻阅大量卷宗,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而档案数字化后,通过输入合同编号、合作方名称等关键信息,可能在数秒内就能找到相应的电子文件。
远程利用:档案数字化使档案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只要有网络连接,经授权的用户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档案。比如,研究人员无需亲自前往档案馆,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中就能查阅古籍档案的数字化副本,这对于学术研究、跨国合作等场景下的档案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档案保护和保存
原件保护:频繁查阅和使用纸质档案会导致纸张磨损、褪色、损坏等情况。数字化后,大部分的查阅工作可以通过数字副本完成,从而减少对原始档案的接触次数,大大降低了物理损坏的风险。例如,历史文献档案通常比较脆弱,通过数字化保存后,这些珍贵的原件可以被妥善收藏在适宜的环境中,避免因反复翻阅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伤。
长期存储:数字存储介质相比纸质档案在存储密度上有巨大优势。大量的档案可以存储在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如服务器硬盘、磁带库等。同时,通过定期的数据备份和更新存储介质等措施,可以确保档案数据在较长时间内的安全性和可读性。而且,数字档案还可以利用冗余存储技术,即使部分存储设备出现故障,档案数据依然可以从其他备份设备中恢复。
三、促进信息共享与协作
部门间协作:在一个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往往需要共享档案信息。档案数字化后,各部门可以方便地在内部网络上共享和传递档案,避免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丢失、延误等问题。例如,企业的财务部门和法务部门在处理合同纠纷时,双方可以通过访问数字化档案系统,实时共享合同文本、财务凭证等相关档案,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性。
社会共享:对于一些具有公共价值的档案,如政府信息公开档案、文化遗产档案等,数字化能够使其更广泛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文化机构的数字平台等渠道获取这些档案信息,这对于促进文化传承、社会监督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
数据整合与分析:数字化档案可以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如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档案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政策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分析销售档案数据,企业可以了解客户购买行为的变化趋势,从而调整营销策略。
流程自动化:档案数字化便于实现档案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如文件的归档、分类、审批等环节。利用工作流技术,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自动处理档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电子文件归档时,系统可以根据文件的类型、来源等自动分配存储位置,并记录归档时间和操作人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