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迅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缺点逐渐显露。一方面,档案数量激增,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太过繁琐,档案整理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按照以往的档案管理建设,档案的查阅、利用等业务都只能在线下办理,档案利用水平较为低下。在此背景下,我国档案机构将数字化与档案管理相结合,以先进技术手段促进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档案数字化建设离不开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形式包括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建设、各种数字化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建设。
3. 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
4. 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的约束范围包括数字化档案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存储、查询、利用、网上传输和管理等多个方面。档案数字化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为了在工作过程中确保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5. 人才队伍建设。对档案数字化整理来说,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不同,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了解档案管理相关业务,有熟悉大数据、计算机等先进技术。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注意事项:
第一,前期准备工作。为了保障档案扫描工作的顺利开展,操作人员在扫描工作开始前需对档案进行清查、清理。一是对档案的数量、形成时间、数字化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二是对实体档案上的灰尘、污渍等杂质进行清理,防止后续扫描不清晰。
第二,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确保数字化设备和存储介质的物理安全,防止设备被盗、损坏或丢失。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加强对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管理,防止档案信息泄露。采取加密、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保护档案数据的安全。对参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和培训,签订保密协议,明确其职责和义务,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和保密。
最后,随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也将融合与更多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档案数字化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